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About a Designer (2) “你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About a Designer (2) “你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十万嬉皮”,《万能青年旅店》,万青。

所谓好天气,终究也是相对的概念。阳光明媚的景象若是在夏季便令人生厌,而在秋冬季节则是一副和蔼安详的温暖模样。何尝不是取决于情境。万青的音乐也是蛮特殊的,在多数时间里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倒是这样边回顾过往边码字的时候,才感到无比的契合。

我们继续讲故事。上一篇聊到了我如何将“卖手机”作为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对 PDA 及第一代触屏智能手机的历史也做了简要介绍;错过了的朋友不妨回看。今天聊聊我为何决定转行去做设计,以及如何开始了对我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的自学历程。

“你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手机生意还算红火,老板开心,我的销售提成也在一点点提升。一切看上去都还不坏,除了心里开始慢慢积累起一些不大愉快的东西。简而言之,我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份工作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似乎与自己模模糊糊的理想,或是一直以来的成长方向,不是一码事。

那时在易贝上做生意不大容易,会被收取分成;而淘宝才刚刚出现,对于价格较高的商品,买卖双方市场信任关系还在逐渐建立。多数客户会选择当面交易,无论到门店还是公司仓库;确认后再当场取钱或刷卡。一次我陪客户取钱,对方在银行里接到电话,大致是在向家人解释:“我在取钱,真的,我正跟卖手机的在一块呢,卖手机的就在我边上,真的...” 印象里,这是我第一次纵容自己直白地面对心中对于“卖手机的”这种称呼的反感,而不是像过往那样自欺欺人地假装毫不在意。

那之后,我会越来越多地想到,“真的就这样卖手机卖下去了吗”。毕竟也是被父母供养着完成了大学本科,固然学无所成,且和如今行业里动辄便是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学历状况不具可比性,但就这样一直被称作“卖手机的”而活下去,似乎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

一天下午到衡山路附近一家外企送货,将一台手机交待给秘书小姐姐,由她转交老板。眼见着小姐姐两眼放光、馋涎欲滴的样子,我猜机会来了,便开始种草;一来二去,竟然成功说服她本人又买了一台。小姐姐或许是佩服我的推销能力,一边开心玩着手机一边说:“你啊真的天生就是卖手机的~”

那一刻,
我心里像是有根保险丝一样的东西,
“啪”的一声烧断掉了。

完成销售目标,我离开客户公司。记得很清楚,那天天气不错,阳光洒在衡山路上,把什么都映照得明晃晃的,精致的男男女女从眼前闪过;我站在路边,抽着烟,背包里是四斤多准备送去门店的传单。

“我不要再卖手机了”,
我这样想。

想法需要一步步地付诸实践。去做什么,不得而知,首先要确定方向

毕竟在学校并没真正学到什么,因此可以确定任何有意义的转行方向都要现学现卖;如果说会有什么职位可以即刻接纳我,那估摸与卖手机的性质也相差无几。考量下来,既然毕业设计时魔改过全套进销存管理系统,实习期间又维护过公司官网,那么“网页制作”相关方向或许是可能性最高的切入点了。

巧合的是,我的主唱当时刚刚应聘到太平洋电脑网(pconline.com.cn)的网页设计职位。我跑去他家玩琴时看到他正在工作,特别炫酷地在 Photoshop 里做页面设计和切图,快捷键用得极六,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我就要做这个,我要做网页设计师”,
我这么寻思着。

而且“设计师”听起来那么酷,很文艺范儿。就这个了!方向(如此盲目地)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学什么”和“如何学”。

根据当时浅薄到可笑的理解,只要掌握了 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 这些工具,便可以成为网页设计师,毕竟那个年代所有的盗版光盘上都写着“网页设计三剑客”一类;至于基础原理、理论知识、行业动态等等,头脑中完全没有概念。到书店翻看了一些引进版和国产教学书,虽然不太懂,但感觉所有的书都在讲着看上去很相似的案例,而且大多是黑白印刷,看着就不来劲。

网页设计 N 剑客...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开始在 VeryCD.com 寻找原版教程。不知各位年轻朋友们是否听说过这个名字,VeryCD 在当年绝对是个宝库,电骡下载的重要资源平台,优质内容非常之多,包括影视、音乐、游戏、书籍等等;各路专业或非专业的网友们不断更新维护着各类内容,大家通过评论进行交流,互通有无,社区氛围非常棒。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仅靠逛 VeryCD 就能打发掉一晚又一晚的无聊时光,挖到有趣的音乐或游戏就拉到 Emule 里整夜地下载。当然,在国家开始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之后,VeryCD 及同类资源网站便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加之各种信息渠道逐渐开放和正规化,如今全社会的版权意识已经比当年强了很多;这是好事。

VeryCD.com

当时在 VeryCD 上随手就能找到一大把英文原版的设计教学资源,书或视频应有尽有,看上去都是又酷又专业的样子。自认为英语方面不成问题,虽然实际水平一般,但听说读写没什么心理障碍,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于是便全部以这些英文资源作为学习素材。其实直到如今,即便国内互联网产品设计相关领域的水平已然走在世界前沿,信息渠道极大丰富,货真价实的本土内容资源有一大把,但我通常还是会优先阅读这十多年来积攒的英文订阅源或是 Medium 这类;这更多是出于习惯。

面对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是问题,毕竟其中有不少甚至是我在喝得迷迷糊糊的时候看到“Photoshop”一类关键词便随手拖进 Emule 里的;这也是当年的一大坏习惯,包括后来常在喝高了之后乱买书和域名;非常不好。

我选择上手的第一本教程叫做《Photoshop 7: Down & Dirty Tricks》。这名字,翻译成“雕虫小技”都不过分。实际上也大致如此,基本就是讲解如何通过各种图层效果和滤镜来制作看起来很有创意感和设计感的图文海报。每个习作都很短小,结合当时一些流行的视觉趋势与文化主题,演示实操过程,期间覆盖两到三个关键知识点的样子。在我看来,这些案例相对简单且视效不错,上手成本估计很低,我这样的“absolute beginner”应该也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可以快速做些看得见的东西出来,又能顺便掌握软件的基本用法,那为什么不呢。

在 Google Books 和 Amazon 依然可以找到。

印象中,其他一些放在手边用作下一步学习的教程还包括:一两打电子版的 Photoshop 月刊,刊名不再记得,每期都包含一些很酷的趋势效果案例讲解,以及行业资讯、大咖访谈等等;来自老牌教学平台 Lynda.com 的一系列视频教程,更循序渐进和体系化,预备留作 Flash 和 Illustrator 的学习;以及,从主唱手中借来的一部叫做《Photoshop Wow Book》的圣经类教材,约莫有两寸厚。

确定了学习方向和学习资源,接下来开始实际的自学历程。起初并没有计划裸辞,毕竟转行不是跳槽转岗;空无一物,前景不明,还是维持住主要的营生方式才好。于是每天仍然去卖手机、维护论坛、站柜台、贴膜、送货...不同于过去的是,所有这些内心希望摆脱的工作仿佛都变成了培养学习动力的过程。晚上下班,一路蹬着自行车猛冲回住处,到便利店买一份米饭团子或微波炉便当吃掉,冲澡,然后大约从七点半开始坐在电脑前进入学习状态。

最初的学习就是对着教程抠案例,读懂一点模仿一点,磕磕绊绊地跑通一遍,然后重复巩固一遍,最后更换不同的文字与图片素材再自由发散一遍。如果主唱的 QQ 在线,我也会发给他看看“哥们儿的设计习作”,获取一些“专业的指导建议”。通常这样做掉两个范例之后,时间就到了夜里一点左右。

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
为了某个发自内心的真实目标,
而主动学习的经历。

虽然思想单纯,目光狭隘,行为莽撞,但那种渴望学习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若说年轻不怕累则是撒谎,白天工作线上线下都要照顾,时常四处奔波,这对于二十多岁的人也不那么轻松;因此晚间需要依靠大量的冰可乐、廉价速溶咖啡、香烟甚至是止痛片来轮番排解疲劳,才能撑到夜里。

极端恐怖的留影,见证了那时所有的摧枯拉朽。

然而血液里的咖啡因从不会在你准备停工时恰好耗尽,因此每天到了最后都是身体极度疲劳而神经依然亢奋,于是我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准备休息的“热身环节”:打开各种演唱会视频,通常是 Slipknot 或 Rammstein,然后一边给自己灌着红星二锅头,一边猛 high 猛摇,直到彻底晕菜,上床躺倒直接昏睡过去。转天一早,把自己打理整齐,继续出门去卖手机。每天如此,日复一日。

虽然如今看来近乎于自毁,但在当时,我全然沉迷于这种在明确目标的驱动下高度专注的自学过程。每晚那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全身心都在充分地吸纳着新鲜的信息,并快速消化成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即便一开始只是一些“Down & Dirty Tricks”。那种感觉非常美妙,几乎超越了过去我所经历过的任何愉悦体验,包括和乐队一起排练时的默契、忘我与爽快。

人,总是希望一次又一次地,
复制美好的体验,
连同快感成瘾也是如此。

每当被问到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学习,我想除了一部分现实因素譬如工作目标、压力、危机感以外,很大程度上其实我只是想复制那些日子的美好体验而已。

但必须承认,回头看来,最初几个月的历程还是会让自己感到后怕;所幸之后逐渐走上相对正确或至少是相对健康的持续学习路线。上文所述,更多是我在自顾自地回忆着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而绝非向任何朋友推荐如此野蛮的上手方式。

抛开这些年轻气盛、无知无畏的具体过程,我想那当中或许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值得提炼出来,作为“学习建议”分享给各位参考:

清晰直白的目标与方向

“明确目标”这种建议怎么看都是老生常谈,但任何事情的基石都在于此。目标清晰,才能对行动产生有效的指导;足够直白可考,才具备持久的锚定意义,且避免自欺欺人。我的目标无非是“必须转行,不要再卖手机了”,方向则是“网页设计师,酷的那种”。坦诚而言,当时的头脑中并没有“以目标为始”的思维框架,具体方向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戏剧性、偶然甚至是虚荣,而非严谨的思考 - 或许这是幸运,或许是那些年里所有的“点”仅能为我连接成这样一条“线”而已 - 无论如何,从一开始就保持着动机和方向的清晰直白,且没有考虑任何退让的可能性,是让我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路起起伏伏坚持着完成转行的基本前提。

内容的选择与节奏的把握

严格来讲,最初对于学习素材的选择,更多也只是出于直觉。我选择了看起来有些偏门甚至是海盗风格的教程,而没有照本宣科去跑那些看上去更专业更庞大的案例项目,这反而给了自己最为轻量和快速的学习反馈,让自己每天都能感到掌握了一些新东西,心气也能更好地保持下去;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则必须以更理论化、体系化、项目化的方式总结之前学到的碎片化知识点,进入更加正统的学习轨道。对我来说,学任何东西似乎都是持续往复着这样的循环,小时候自学吉他是如此,开始自学设计是如此,之后所有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亦然 - 先上手,再矫正收归,继而保持迭代 - 这中间的节奏需要自己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把控。或许这是典型的“野路子”学习方式,我不知道,但至少对我而言始终有效。

适度寻求专业指导与反馈建议

那段日子里,我的主唱是我身边唯一一位网页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而且小哥在绘画和摄影方面也很在行,不管怎么看都是我去学习和请教的不二人选。那时并没有“获取专业反馈”这种念头,只是觉得时不时被内行点拨和矫正一下,终究能让自己距离专业方向更近一些罢了。回头看来,无论是初学之时,还是真正进入互联网领域之后,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关键提升,无不是在和更专业的人进行交流时籍由他们的点拨甚至是批评所获取的。而另一方面,我又极不喜欢混行业圈子,从初学到入行到如今,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设计论坛、学习交流群或类似的平台 - 或许和早期受到过的影响有关(下期该聊到相关话题了),我从来都相信,人群所带来的更多是噪音、盲目与浮躁;而自己保持探索、实践、思考,结合专业人士所给予的精准反馈和指导,持续迭代,才是更加高质高效的学习途径。

趁年轻,放手干

基于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有策略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节奏,结合更专业的指导与反馈 - 确保这些都符合逻辑,而不是盲目地“follow your heart” - 然后趁年轻放手干。我固然不会推荐我个人初期时每晚那样的行动方式,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轻红利;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干起来再说。

“塔台呼唤”艺展,2019。

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自学历程,一通猛 high 之后,接下来又是几个月的僵持期 - 如何维持生计,如何寻找真正的设计工作,都成了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我们下期再聊。

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