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 Web
为网而生 - 关注互联网及移动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近来在尝试养成空间思维习惯

近来在尝试养成空间思维习惯

一个月前,新平台随 WWDC23 登场。如此重大之事件,却未曾像七年前热衷于 VR/AR 的时期那样大书特书,也是稍有惭愧。仅稍有而已,毕竟一个月间没有哪一日不在忙碌于相关布道工作,只是输出平台不同。此刻回来这里落下些少许文字,像是回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港湾。

“热衷于 VR/AR 的时期”竟然已是七年前。“时间真疯狂”一类。顺手打开 Tom Waits。

自己吭哧吭哧翻译 HIG 之事也有十年或不止?官方中文版本《人机界面指南》已于六月上线。继而规划相关工作。难以名状的时空跳跃之感。

原本打算无论如何也要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意识流淌到指尖却又松松散散地凝聚成若即若离的“前言”,且毫无惭愧。也罢。十二年来无不如此,何须易之。

近来在尝试养成某种习惯。面向空间计算的设计思维养成习惯。空间习惯。上下文是基于对 DC23 及《人机界面指南》相关内容的吸纳而尽可能抽象提炼出产品形态与交互体验设计思路主线并尝试带入长久以来习惯成自然的二维触屏或指针交互界面产品场景进而思考其存在于新平台输入与输出范式框架当中时大体会呈现出怎样一种面目。

窗口与基本界面形态。

空间容器与三维内容。

空间与纵深。

交互。

共享空间与全空间。

沉浸度。

协作体验。

譬如一个你日常惯用的 app,其基本架构及界面自身如何以窗口、挂饰的形式映射于 visionOS?

基于内容的特质,窗口默认应该以更宽(如 Keynote 那样)还是更高(如 Safari 那样)的比例来呈现?

窗口在空间环境中渲染的默认尺寸以及与用户之间的默认距离应该如何?

哪些内容要素适合突破二维局限而以三维形式呈现于窗口之外或是空间容器之中?

对应于这类内容的传统形式列表是否可能呈现为三维对象序列或某种集合视图?

该序列或视图应该更接近于基本界面窗口本身,并通过眼手并用的间接操作来进行交互吗?还是更适合利用空间纵深拉至用户面前并通过直接操作的手势进行交互?

与三维对象进行交互时,是否需要从多任务状态的共享空间进入独立聚焦的全空间?

基于内容及其场景特质,在全空间中,应以穿透或渐近的形式提供半沉浸(如 Keynote 演示模式那样),使用户仍然可以与现实环境保持连接;还是经由塑造虚拟场景而提供全封闭沉浸(如 Keynote 排练模式那样),使用户进入完全不同的场景空间?

产品自身的功能及内容特质是否适于提供多人共享/协作能力?是否可能针媒体类内容提供并排观看式的空间布局,或是针对可交互/协作的内容提供环绕式的空间布局?

诸如此类。

你也可以试一试,基于你的 app,或你所熟识的、常用的 app,考虑它基于空间的基本界面形态、空间与纵深的利用、适于其内容与场景特征的沉浸感程度、多人协作互动,等等。会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层“习惯”或“训练”,目前而言相比于直接上手使用 visionOS 界面组件库尝试设计界面,或使用 Reality Composer Pro 尝试进行场景与交互设计来说,会更加 essential 一些。

大致这样。